——第十一屆“中國統計開放日”場外活動側記 ■ 本報記者 周靈
“直播間的朋友們,大家好!這里是第十一屆‘中國統計開放日’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宣傳月啟動儀式的現場……”9月20日下午,在北京“天寧1號”文化科技創新園內,主持人小敏正在進行場外三大互動展區的實時直播。 在現場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新中國人口普查“時光長廊”歷史展。一個大型展板上,展示了自1953年以來的6次全國人口普查和正在準備中的七人普的時間和特點,并在其與之相對應的位置,擺放了普查老物件作為展品。展板上圖文并茂的生動表達,讓現場的參觀者一目了然,帶著歲月痕跡的老物件也讓人看得津津有味。 一位帶著眼鏡的男士,細數著從一人普到六人普總人口的變化,默默念叨“我是四人普時出生的”。 一位年輕母親站在七人普展板前,看著展柜里的倒計時日歷,給一旁的女兒講著人口普查的內容。女兒問:“為什么要搞人口普查?”母親解釋說:“我們要根據人口的變化來規劃很多事情,例如要建多少學校,就要知道有多少學生,不然學校不夠了怎么辦?”女兒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。隨后,母親又自豪地說:“姥姥當年還參加過人口普查呢!不過那時候是挨家挨戶敲門登記,以后改用電子登記,可就方便多了!” 場外展區的一位負責人說,這些老物件都是通過各個渠道收集上來的,有的是從國家統計局資料中心借過來的,有的是其他省市局隊郵寄過來的,還有的是老普查員騎著自行車送來的私人珍藏。 無論是一人普的《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九五三年人口調查統計匯編》,還是二人普的手搖計算機,抑或是五人普的百歲老人畫冊和普查紀實畫冊,這些老物件都在訴說著歷史,記錄著過去,讓參觀者穿越時空去感受六十余載的悠悠人普歲月。 場外的第二展區是“七人普與三百六十行”照片展,22張巨幅圖片講述著不同行業的人與普查的關系。他們中有寧波市援鄂醫療隊隊長阮列敏,“抗疫離不開人口數據”是她對人口普查的感悟;有安徽省特殊教育學校的手語老師,她用自己的力量將訊息傳遞給聽障人士,讓其知曉人口普查、參與人口普查;還有騰訊云七人普項目技術架構師,他們正在用科技的力量,創新普查的未來……對于國家的發展來說,每一個職業、每一個人都非常重要,這也正契合了今天啟動儀式的主題:大國點名,沒你不行! 從主會場大門進來后,墻上的巨幅海報格外吸引人,這是第三個場外展區“我繪我家——為七人普助力”京津冀兒童畫展。該活動歷時45天,共征集繪畫作品162幅,今天選取了部分進行展出。在一幅名為《最美家庭·最美故事》的作品畫面上,相機正記錄著幸福的一家五口,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。這些充滿純真和童趣的繪畫作品,不僅反映了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,更讓人看到了孩子們心中溫暖的“家”的樣子。 沿著“過去-現在-未來”為規劃的參觀路線,三個展區前不時有人駐足觀看,人們沉浸其中,靜靜地感受著十年一次的人普時光。 |